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但在亞洲社會顯得獨特,卻很孤獨

Jamie在加🍁
Aug 18, 2024

前幾天和一位來自巴西的心理諮商師朋友聊天,她提到最近接了一位來自韓國的青少年個案。當然,因牽涉隱私,她沒有講什麼關於該個案的問題,但由於接過太多亞洲人的個案,從小在亞洲成長的我,我們便聊起她所認識的亞洲群體意識的文化,和我自己親身在這文化成長的經歷。

在東亞社會,我們有個人生勝利組的成功方程式:學生時期讀好書、考好大學、找到工作、賺大錢、買房…。似乎不在這個path上的人就會被貼上loser的標籤,或是在同輩中感到自己低人一等、沒面子。

相反的在西方文化,「做自己」是非常被鼓勵的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。Follow 大家的path很多時候只會別人覺得你這個人很boring,沒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,在群體中,對於你這個人沒有記憶點。

回想起國高中時期,我不理解為什麼我要追求很會讀書、把試考好,才能受到同學老師們的青睞。

我永遠記得我國中時某堂課由一位代課老師代上,當時班上第一名的同學在課堂上睡覺,老師叫了他幾聲沒回應,旁邊同學說:「反正他都第一名了」

「全科嗎?」

「幾乎是」

「那好吧!就別管他了」

原來學習成績可以定義一個人,並且還排在「學習品德」的前位。

從小我也都會被父母要求,想要任何東西,用成績換,想要打電動,考試要90分以上才准。

我都會想:難道我的興趣、我真正想做的事情,難道一點都不重要嗎?我在學業上也必須要達某個標準後,才有資格去探索其他事物嗎?

這樣啊…好吧!其他什麼的都別想了,別想了!

沒有辦法,這就是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

正處於對世界充滿探索與好奇的黃金期時,台灣的教育模式抹煞了我們探索未知的熱情。因此教育出了一批到了大學、甚至研究所畢業,對自己喜歡什麼、想要做什麼依然迷茫。

想想這好像有點悲,我們寶貴的青春和時間是這樣大把浪費掉的

原來這就是長大、這就是現實,現實和理想總是不一樣

我曾經以為我的人生就這樣了,按照這社會的遊戲規則一直走下去。

直到我大三時,我在當時實習的公司認識了一位前輩同事,同時也是一路影響我至今非常重要的mentor

這位前輩同事的經歷非常特別,他夢想到海外工作,為此做非常多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的努力。即便後期已有許多陸資開出兩三百年薪的offer找他,卻因卡在英文,海外求職之路是說不順,就有多不順。

--

--

Jamie在加🍁

加拿大 🇨🇦 軟體工程師|分享海外工作與生活✨ Insta: @jamieinca